通人性引共情——《杨之后》
点击蓝字
关注妙妙
7.4分
今天聊聊美国电影《杨之后》。
片名After Yang (2021),别名向杨说再见。
本片由A24发行,改编自亚历山大·温斯坦(Alexander Weinstein)的短篇小说《与杨说再见》(Saying Goodbye to Yang),该短篇小说被收录在作者2016年的作品集《新世界的孩子们》(Children of the New World)中。
预告片见今天另一篇推送
(汁源阅读原文)
推荐大家看一下小说原著,因为小说篇幅很短,翻译成中文后不到一万字。
2022-07-13
2022-07-13
2018年6月,制片人特蕾莎·帕克(Theresa Park)获得了亚历山大·温斯坦取得小说改编权,由郭共达(Kogonada)担任导演编剧,2019年2月,科林·法雷尔(Colin Farrell)宣布出演《杨之后》(After Yang),奥斯卡获奖传奇人物坂本龙一专门为这部电影创作的主题曲。
《杨之后》于2021年7月8日在戛纳电影节上进行了全球首映,然后于2022年1月21日在圣丹斯电影节上进行了北美首映,并荣获阿尔弗雷德·P·斯隆奖(Alfred P. Sloan Prize)。
2022年3月4日,本片在影院和Showtime上同时上映。
《杨之后》带领观众对童年、记忆、家庭和我们作为人类的存在进行了一次唯美思考。
故事发生在未来的美国,彼时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克隆人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。
主人公杰克(Jake)家里有一个智能机器人“杨”,他的邻居乔治则有一对克隆孩子。
杰克买来杨的初衷是给女儿米卡(Mika)做哥哥兼保姆,同时还能给女儿米卡增加一些有关中国的知识。杨不论从外形还是行为来看,都是一名18岁的中国男孩。
某天杨突然遭遇无法修复的故障,杰克到处寻找维修可能,在过程中也意识到了杨对自家的重要性。
本片讲述一家三口和人形机器人伴侣杨之间的真挚感情故事,用一种平静的方式娓娓道来。影片中给观众留下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感受,细微之处充满质感,整体感觉独特又愉悦。
杰克夫妻原本一直觉得杨只是一个功能性知识型的机器人,从没有考虑过杨会产生感情。而事实并不是这样,他们平时习惯相处的家庭一员突然消失后,他们才意识到机器人并不仅是一款高科技产品,而是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家人。
说来也有趣,亚历山大·温斯坦创作这部小说的起因是一个晚上他的笔记本电脑突然崩溃了。笔记本中有他创作的大量作品,可惜无论如何也无法修复。作者
亚历山大·温斯坦对这台笔记本充满了强烈情感依赖,而且他本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笔记本的依赖。
当笔记本彻底挂了后,他的反应一度是泪流满面,几近崩溃,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和科技产品之间有着强烈情感依赖。于是他以自己对电子产品的上瘾依赖为基调,并设定为一种真挚诚实的情感纽带,创作了小说《与杨说再见》。
为了让影片中的人工智能、克隆人变得可能,作者将故事背景放在一个精心设计的未来。
这个未来很符合当下美国人对时势的判断。在那个时空中,种花家和鹰酱因为不明原因发生战争,故事发生在战后60年。此时的环境已经岌岌可危,不再适合人类繁殖,人类陷入生育危机。
这时候血缘关系已经不重要,杰克的孩子是领养的,隔壁邻居乔治的孩子是克隆的。
而且演员身上的服饰都是可再生材料,没有任何塑料材质。
《杨之后》中的Yang可以是“杨”,也可以是“阳”。
作者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,选择用Yang做男性机器人的名字。在我们的文化中,宇宙万物归根到底就是阴阳,通过各种阴阳循环形成物体和生命。阴阳中,阴是接受性的,阳则是主动性的,这让杨能够发展出超出原厂设定的情感也变得可能。
《杨之后》巧妙地将哀悼故人和温暖的人性编织在一起。
影片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表现杨存储的“记忆”。因为他每天只能储存几秒钟的“记忆”而已,因此这些记忆更显得弥足珍贵。
从杨的记忆中,我们不难发现,杨记录的都是每个人类会记录的日常生活,这就让杨变得很人性化,和人类能够产生强烈的共情。
杨被制造出来的初衷只是作为陪伴工具,陪伴教育孩子而已,热爱人类热爱家庭并不是他的设定。在此情况下,杨能够发展出对家人的关爱就显得十分难得。杰克、米卡也一样,从来不否认他们对杨的爱慕和依恋。
人性共情让这部有关人工智能的电影变得熠熠生辉。
大家细心留意的话,会在罗斯修理厂的公告牌上发现两则新闻简报和一块口号标语。
明确表示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后60年,种花家和鹰酱在太平洋发生了一场大战。那句口号写着“红色、白色和蓝色中没有黄色”,这也是二战期间美国的一首种族主义歌曲。
影片中拍摄到卧室的两个镜头中,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房间布景上放了两面大清黄龙旗。
失去后才明白,
通人性引共情。
往期推荐
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,欢迎关注公众号:妙看影视
分享、在看与点赞
只要你点,我们就是好胖友